最近趁著工作空檔多走點比較困難的行程,原本的計畫是想拚到裡冷林道尾端,不過天氣不好、卡鞋脫膠,最重要的是體力不夠,所以過32K就放棄了,最後只走到39.6K下坡前折返。
前一天晚上快速整理好行李、把車子物資丟上車後,外面忽然下起雨來,幹!還要不要出發阿?不過假都請好了,最後還是勉強出發。
當日四點起床、五點以前出門,買了補給品後抵達裡冷林道口還不到6點,稍微整裝後,六點準時出發。
最近趁著工作空檔多走點比較困難的行程,原本的計畫是想拚到裡冷林道尾端,不過天氣不好、卡鞋脫膠,最重要的是體力不夠,所以過32K就放棄了,最後只走到39.6K下坡前折返。
前一天晚上快速整理好行李、把車子物資丟上車後,外面忽然下起雨來,幹!還要不要出發阿?不過假都請好了,最後還是勉強出發。
當日四點起床、五點以前出門,買了補給品後抵達裡冷林道口還不到6點,稍微整裝後,六點準時出發。
我買的是大力馬款的,因為有現貨,而且便宜一點。
網路上已經找得到各種規格就不贅述,本文主要分享實際使用感覺
1.第一次測試是帶家人走鳶嘴山,負重約10公斤,內容物是遠足裝備+大量的水,完全在舒適負重內,沒甚麼好說的。
2.第二次測試是帶家人走奇萊南華,負重從16-18公斤不等,取決於家人體能,走不動就把裝備分給我,出發時16.3公斤,最重時應該超過18公斤。我覺得舒適負重頂多給16公斤左右,再重就不舒服了,不過這可能是我的測試有偏誤,以下說明原因:
這次背包內容物是睡袋*3、兩人份保暖+備用衣物、三峰晴空四人帳、備用水2L、爐頭、電子設備、行動糧等。除了爐頭、備用水、電子設備比較重以外,其他都是體積大而且不重的東西,然而這些東西佔了我背包的大部分空間。造成我打包不易,出發時16公斤,打包起來還算有模有樣,背起來感覺不錯,等到家人開始分裝給我以後,背包開始歪七扭八,沒辦法因為背包就這麼小一個,但需要的空間遠遠超過45L,讓整個背包重心越來越奇怪。
我想,如果打包得宜的話,舒適負重可能會再提升個1-2公斤吧,不過都已經買輕量化(?)背包了,何必再要求負重性能呢?有一好沒兩好,親子行程還是乖乖背Whinty95,個人行程再來考慮這顆背包吧!
雖然近日都有固定尻訓練台的習慣,但好久沒有跑步、好久沒有輕裝爬山,不知道體能到底是進步還是退化。於是趁著工作閒暇之餘開始谷關七雄訓練。
馬崙山登山口來回總花費時間為3hr5min,雖然比去年水準算有進步,但沒有達到事先的目標SUB3還是有點不爽,回到登山口按表後第一句話就是三字經。所以這篇記錄算是檢討文,檢討如何更精進。
1.行李準備,這點基本上沒問題,行進水帶約1700cc,回到登山口大約剩下500cc,剩下的量是緊急備用水,頗為合理。其他的裝備有折疊杖*2、雨衣、避難毯、眼鏡、止汗帶、迪卡儂果膠*3、威德IN*2,下山後剩下威德IN*1.5包。
2.補給,迪卡儂果膠還不錯,每包32G可以提供92大卡能量,根據我先前經驗,每小時卡路里消耗量約210大卡,大概30分鐘以內就要吃一包,上山時間1.75小時,把三包吃完還多吸了一點威德IN算剛好,下山大概就吸兩口威德IN就到了,回到登山口後把開封剩下的半包威德IN吸光,感覺不餓,很好。
3.配速與下坡技術,說真的我完全沒有配速策略,能做的就是維持體感強度在不要爆掉的上緣,而下坡技術我幾乎是沒有,說到底我還是個登山咖,下坡選踩點永遠是選最保守的,而且反應時間比越野跑咖慢不少,這大概也沒辦法訓練了,能維持現在水準已經很困難了。
4.最後就是體能了,年近40,體能已經沒辦法有長足進步,能維持體能已經非常萬幸了。
所以說,到底要怎麼做才有辦法SUB3呢?理由伯上身:選春秋季比較涼爽、三角點不要停太久(這次停三分鐘)、不要選下雨後隔天,爛泥巴和濕滑的樹木會減低速度。
等到秋冬或許可以在挑戰一次吧....也有很高的機率不會再挑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