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#EasyReadMore##

2022年7月17日 星期日

20220715裡冷林道6K-39.6K

 最近趁著工作空檔多走點比較困難的行程,原本的計畫是想拚到裡冷林道尾端,不過天氣不好、卡鞋脫膠,最重要的是體力不夠,所以過32K就放棄了,最後只走到39.6K下坡前折返。


前一天晚上快速整理好行李、把車子物資丟上車後,外面忽然下起雨來,幹!還要不要出發阿?不過假都請好了,最後還是勉強出發。

當日四點起床、五點以前出門,買了補給品後抵達裡冷林道口還不到6點,稍微整裝後,六點準時出發。

跟三年前一樣,把打氣筒駐車架全都帶出來,不過這次沒用座墊包,改用上管包

路邊看到可以稱之為藝術的疊石,不停,車上拍照後續行。

到17K回頭灣之前基本上沒有落地


超級巨大的咬人貓,葉子跟臉一樣大

車子上滿滿的泥巴

騎到20K左右,因為開始牽車,卡鞋開始脫膠了。雖然扣片的地方還沒跟鞋底分離,不過我可以感覺到卡鞋正在迅速瓦解中。
另外,過18K鐵柵門後,人活動的蹤跡明顯變少,林道上芒草長得很高,在芒草中穿梭有點可怕,可能在這邊被某種昆蟲咬到,讓我雙腿好幾處出現紅腫,而且下山後奇癢無比,大概跟跳蚤一樣癢,可是腫脹的幅度比跳蚤大好幾倍。
19-24K一樣是很硬的上坡,這次上卡的心得就是好恐怖好恐怖,好幾次差點摔車。

上午8:30抵達25.6K八仙山登山口,第一次大休息

在此吃了第一包補給,這次我的補給除了威德IN以外,全都在7-11購入有:早餐手卷*1盒、御飯糰一個、雞胸肉兩塊、德國香腸兩支、SNICKERS巧克力兩支、威德IN*4包,總熱量大約在2200大卡左右,足以讓我撐超過10小時的高強度運動,對於裡冷林道全段來說綽綽有餘,所以騎不完就不是補給的問題,而是人的問題了。
一包雞胸肉和一根德國香腸的熱量都是185大卡,而我一小時的熱量需求約在210-220大卡左右,所以在早餐米食消耗完後,就必須每一小時補給一次雞胸肉或德國香腸、不足的部分則在行進中吸膠,真是完美的方案。
29.2K及32K有陽光隊前輩綁的捷徑路條,目測無路跡

34K有往黎明神社不太明顯的路條,黎明神社就在上方不遠處,不過今天上卡,而且卡鞋已經脫膠,實在不適合在上去探路,於是作罷

8:57抵達36K九仙山登山口岔路,第二次大休息


這次的補給是德國香腸,到這邊已經完全放棄探路到底的想法,因為我下午2:30還要回辦公室處理業務,所以只能選擇在最後10K陡下前折返
38K檜山北鞍登山口,有新路條

39K檜山登山口,也有新路條

10:25 39.6K折返,手機有微弱訊號,大概耍廢了15分鐘,發現網路訊號不足以打卡,所以折返。

毛地黃的季節快過了。

回到30K附近的平坦地形,林相非常漂亮,我覺得這一段景色不輸給丹大林道。

13:15回到6.5K柵欄處

雙腳被噴得滿滿泥巴,全身髒兮兮

把車牽到停車處附近的水源區,沖了一分鐘後大概乾淨九成

回到家檢查卡鞋,除了整個鞋底脫膠之外,縫線部分也有好幾處炸裂,還好39.6K回頭是岸,如果勉強騎到49K,回程可能要赤腳了。

心得:
1.上卡是不是個好選擇,其實我也不知道,不過我知道上會脫膠的卡鞋絕對是個爛選擇,還好這雙2009年買的Shimano M122很稱職的讓我平安出來,不過他也該功成身退了,島野的卡鞋品質還真不錯。
裡冷林道的路面比丹大林道還糟糕,丹大林道很適合上卡,但裡冷林道部分路段大石頭很多、坡度也很陡,加上這次全程幾乎都飄著細雨,遇到非鋪裝路面陡坡,輪胎根本抓不住,雖然可以使用大功率解決這個問題(就是硬踩),很可惜我只是小水槍,沒有大瓦數,所以好幾次陡坡差點摔倒。
但下坡卻意外的順暢,尤其是在陡下具有挑戰性的路段,卡鞋牢牢卡住踏板,讓車身變得穩定許多,這倒是出乎我意料之外,原本我還以為這種濕滑的路面,下坡沒摔個三四次沒辦法下山,最後才摔一次,而且也不是因為石頭的關係。
2.說道摔車的原因,則是在回程20-19K附近,因為泥巴路段積水的關係,我不想被泥巴噴得滿身髒兮兮,所以想繞過積水泥地,沒想到一旁是更深的泥巴,一騎過去後,整個前輪完全被卡死,根本來不及反應就摔車了,還好也是摔在軟軟的泥土草堆裡面,跟躺在彈簧床上沒甚麼差別,所以也沒受傷,以後還是要乖乖騎積水路,至少底部是紮實的。
摔車案發現場

3.回家後看了Strava紀錄,發現各路段都比三年前還快,只是回程改郊遊模式,多次停下來拍照,所以速度慢了一些,我知道上卡可以讓我在前17K省力許多,不過沒想到接下來的陡坡就算常常牽車,還是比三年前沒上卡還快。只是這三年我的體力應該也有進步,所以也不確定是不是上卡的關係。

4.本次總時間共7.5個小時,如果要加上後段陡下600的時間,總時間抓9個小時會比較保險,如果騎完全斷,疲勞程度已經接近七彩湖的八成了,雖然還不構成危險,不過這個體力消耗也真夠嗆的。

5.希望下次不要再有這麼多理由中途就折返。




2022年7月11日 星期一

三峰 岳 45L背包心得

 

我買的是大力馬款的,因為有現貨,而且便宜一點。

網路上已經找得到各種規格就不贅述,本文主要分享實際使用感覺


1.第一次測試是帶家人走鳶嘴山,負重約10公斤,內容物是遠足裝備+大量的水,完全在舒適負重內,沒甚麼好說的。

2.第二次測試是帶家人走奇萊南華,負重從16-18公斤不等,取決於家人體能,走不動就把裝備分給我,出發時16.3公斤,最重時應該超過18公斤。我覺得舒適負重頂多給16公斤左右,再重就不舒服了,不過這可能是我的測試有偏誤,以下說明原因:

這次背包內容物是睡袋*3、兩人份保暖+備用衣物、三峰晴空四人帳、備用水2L、爐頭、電子設備、行動糧等。除了爐頭、備用水、電子設備比較重以外,其他都是體積大而且不重的東西,然而這些東西佔了我背包的大部分空間。造成我打包不易,出發時16公斤,打包起來還算有模有樣,背起來感覺不錯,等到家人開始分裝給我以後,背包開始歪七扭八,沒辦法因為背包就這麼小一個,但需要的空間遠遠超過45L,讓整個背包重心越來越奇怪。

打包得有點歪

外掛一堆,背包重心往後倒,造成肩膀很痛

我想,如果打包得宜的話,舒適負重可能會再提升個1-2公斤吧,不過都已經買輕量化(?)背包了,何必再要求負重性能呢?有一好沒兩好,親子行程還是乖乖背Whinty95,個人行程再來考慮這顆背包吧!

2022年7月6日 星期三

20220707 馬崙山SUB3 失敗

 

雖然近日都有固定尻訓練台的習慣,但好久沒有跑步、好久沒有輕裝爬山,不知道體能到底是進步還是退化。於是趁著工作閒暇之餘開始谷關七雄訓練。

馬崙山登山口來回總花費時間為3hr5min,雖然比去年水準算有進步,但沒有達到事先的目標SUB3還是有點不爽,回到登山口按表後第一句話就是三字經。所以這篇記錄算是檢討文,檢討如何更精進。



1.行李準備,這點基本上沒問題,行進水帶約1700cc,回到登山口大約剩下500cc,剩下的量是緊急備用水,頗為合理。其他的裝備有折疊杖*2、雨衣、避難毯、眼鏡、止汗帶、迪卡儂果膠*3、威德IN*2,下山後剩下威德IN*1.5包。

2.補給,迪卡儂果膠還不錯,每包32G可以提供92大卡能量,根據我先前經驗,每小時卡路里消耗量約210大卡,大概30分鐘以內就要吃一包,上山時間1.75小時,把三包吃完還多吸了一點威德IN算剛好,下山大概就吸兩口威德IN就到了,回到登山口後把開封剩下的半包威德IN吸光,感覺不餓,很好。

3.配速與下坡技術,說真的我完全沒有配速策略,能做的就是維持體感強度在不要爆掉的上緣,而下坡技術我幾乎是沒有,說到底我還是個登山咖,下坡選踩點永遠是選最保守的,而且反應時間比越野跑咖慢不少,這大概也沒辦法訓練了,能維持現在水準已經很困難了。

4.最後就是體能了,年近40,體能已經沒辦法有長足進步,能維持體能已經非常萬幸了。


所以說,到底要怎麼做才有辦法SUB3呢?理由伯上身:選春秋季比較涼爽、三角點不要停太久(這次停三分鐘)、不要選下雨後隔天,爛泥巴和濕滑的樹木會減低速度。

等到秋冬或許可以在挑戰一次吧....也有很高的機率不會再挑戰了。